新闻与传媒学院欢迎您!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发布人: admin    发布时间: 2011-05-11    浏览次数: 355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文章来源:新闻系    录入时间:2011-05-11

 

    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些人对高校扩招产生了质疑,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我们认为,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大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缓解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不适应或脱节的问题。

 

    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变挑战为机遇.大学生就业问,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化压力为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不断扩大的大学生就业队伍

 

    1.全国各类高校2003,在校学生2000,其中普通高校1396,本科院校629,高职专科院校767,成人高校607所。

 

    2.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2002145,2003212,2004280,2005达到338.与此同时,03,04年近70万未就业大学生,这样05年需就业学生人数达420.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学生将遭遇就业寒冬。

 

    ()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将升至峰值(4650).加上现在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上失业率在20%左右,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前几年)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2001年同时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上升到80%.2003年毕业生212,时值“非典”期间,企业减缩就业指标,生就业心理受到创伤.后经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多方协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280,初次就业率为本科院校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截止九月教育部公布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专家认为:“水份”。)

 

    2002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好,中、西部不少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人才,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1:1.26,本科生约为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科技、环境保护等毕业生需求旺盛

 

    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市场容量不足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举个列: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中国13亿人,中小企业有700万个。

 

    ()就业壁垒重重,市场有待公平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而望而却步。2003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60%。这中间的差距说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亟待畅通。

 

    当前,基层和西部地区需要大学生担任公务员和教师,但如果大学生去工作,他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到时送子女到大中城市上学,则要交纳数量可观的“借读费”。

 

    在大中城市中,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较多,成功的概率也较大。但没有户口就进行不了工商登记,也难获得贷款的担保支持。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当

 

    1. 丢掉“精英”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丢掉“精英”意识,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2. 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自我价值。

 

    3.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设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产业高级化趋势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所以,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失业,可能下岗,再就业,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就业的障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对策分析

 

    ()根本: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存在的问题.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在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各类场合中,显得紧张局促,而这些同学平时很少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综合素质的训练不可缺少,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还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训练。

 

    ()调整:进行专业调整,特别是课题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改革课程体系,做到整体优化.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我院就业处在学生推荐过程中,较深刻触动,有一小学、幼儿为一体的学校,需招聘英语教师,具体要求是:英语理论知识扎实,口语流利,能歌、善舞,普通话较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歌、善舞,但英语达不到要求.反之英语专业学生歌、舞方面技能又非常欠缺。

 

    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先进性.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将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克服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指导:加强就业准备教育,就业指导进入课堂势在必行

 

    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学生毕业时能够较容易在本国甚至国际间流动。这样一种情况,使得建立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供求信息网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与需求方见面,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

 

    实行就业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无论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是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都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为薄弱。据有关部门对7所高校、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68%的被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满意,认为“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缺少就业指导课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规模太小,专职人员少,满足不了难度越来越大的就业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使得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就业工作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其人员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与中介,定的岗位与特定的工作角色决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与市场.必须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了解行业就业状态与动态,并拓展就业市场,探索就业辅导的新路子、新举措,以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联系:学校要切实重视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作为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对每届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和安排.结合本校的各专业特特色及学生素质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把本届毕业生的专业情况、毕业生人数及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到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同时分赴市、区就业局,人才服务中心,用人单位直接推销毕业生.结合网站大力宣传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宗旨。

 

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既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又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发挥“关系营销”优势,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走访“客户”,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疏通“供需”双方感情,及时了解企业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

 

    ()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毕业学期应开展应急性培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顺利就业基础.把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毕业前夕,对学生进行“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和“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以及法律、法规教育,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指导,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做报告,使毕业生转变传统的 “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的理念,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道路,毕业生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最终取得成功就业。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竞争就业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失败。这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的正常现象。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就已经出现,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随着扩招大学生开始陆续毕业,高校毕业生突发性的超常规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必然会更加突出。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政策。

 

 

 

 

 

 

 

 

 

 

 

 

 

 

 

 

文章录入:张敏    责任编辑:张敏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