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学院欢迎您! 

 

考研前的思索

发布人: admin    发布时间: 2011-03-24    浏览次数: 365

考研前的思索

文/新闻系    录入时间:2011-03-24

 

    对于前途,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我们就从未停止过思考。新的学期又将开始了,大三的同学们面临抉择的时刻也快到了:考研、就业还是出国,该何去何从呢?对于打算考研的同学,下面这四道选择题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

 

    No.1 考研=必要吗?

 

    前途是未知的,充满了诱惑。每个人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现在的选择是不是就是对的。所以我们总在做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心存怀疑,又在这种困惑中举棋不定。考研是否必要?NO,当然不是!

 

    不用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语,也不必引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每个人有自己的长短处,其实考研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首先,考研不仅是考知识,更重要是考心态、考毅力。心态平和、专注、意志力强、甘于孤寂、有自信、定力强的人,相对于那些浮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挫败感强、耐不住寂寞的人更易取得成功。所以在决定是否考研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素质。

 

    其次,考研不是唯一出路,也不是最好出路。也许你会听到毕业的师兄师姐告诫你,一定要考研,现在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考研换个专业可能更有前途,或者就算考上研,又能怎样?毕业后还不一样找工作?而且多花两三年读书的时间还不如你好好在实践中积累能力和经验。一千个人会告诉你一千个答案。

 

    我认为:学习能力强、学术兴趣浓厚、社会实践相对不足的人,可以考虑向学者、研究员发展;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希望尽早投入社会实践的人,可以考虑先找工作;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都强的人,选择哪种都无所谓:若想继续深造,提升专业水平,可以考虑考研;若认为所学知识够用,则可以直接找工作。实际上成功者往往出身都是平凡的,只有当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时候,才可以取得成功。

 

    出谋划策:

 

    旁人的意见只是参考,你所做的一切决定都应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得越多越深,对自己的把握和定位也就越准确。建议诸位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好好反省思索,可以征询老师、家人、同学、朋友对你的看法和评价,多与他们聊天沟通,了解别人眼中的你。也可以适当做一些心理小测试,更准确地了解自己,以便作出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No.2 考研为了谁?

 

    现在似乎流行一股考研热”――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考研,也不知道考上研后的情况如何,但也随大流地加入了考研大军。这或许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或许是迫于感情的压力,或许是就业的压力,抑或兼而有之。

 

    为他人

 

    时下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历上追求高人一筹,以此增加自己就业的砝码。与此同时,考研整个环节日益透明公开,扩招政策开始推出,学生在考研面前越来越平等了。追求理想、进行深造也好,摆脱旧学、重新开始也罢,考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鼓励、家长支持,投入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不少学生是为了家长考研的。有些家长并不知道考研的确切情况,但看到邻里或朋友的孩子考上研,发展很好,产生攀比心理,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考研,追求高学历。学生尽管心里并不情愿,但还是顺从了家长的意见,这在男生家庭尤其普遍。

 

    不少学生是为了自己的男()朋友考研的。为了感情的稳定,为了减小双方在诸如学历、薪资、身份上的悬殊,以及缩短空间上的距离等等,一些情侣选择考研。

 

    不少学校对考研的学生大力支持,开设专门的考研教室,在学校请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并且为考上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有了这种种便利和奖励的政策,不少学生也愿意考研了。

 

    为自己

 

    顾名思义,为自己,就是为自己将来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个称心如意在每个人眼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就业平台,有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身素质、提高水平,有些是为了实现理想,还有些是为了体验一种感觉、一种经历,也有纯粹随大流而动,没有自己想法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这种为自己考研的人分三类,功利考研型、非功利考研型和盲目考研型。

 

    功利考研型:考研目的明确――为了找一条更好的路。典型的回答是:就业难为了找一份好工作

 

    非功利考研型:考研由兴趣主导,态度比较轻松。典型的回答是:想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实现当初的梦想权当大学的一种经历吧,考着试试

 

    盲目考研型:职业目标不够清晰,人云亦云。典型的回答:还不知道以后做什么,看到很多同学在考,我也就先考吧

 

    出谋划策:

 

    Everything is up to you(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你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如若考研是为他人,建议大胆地表达你的想法,也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彼此沟通,确定自己为什么考研,是否应该考研。若是为自己考研,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通过考研得到什么,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工作?或者只是一种盲目的选择?

 

    No.3 专业选择――留守,还是跨考?

 

    做出前面两个选择之后,接下来,你需要考虑的是:继续留守本专业,还是跨考新专业?无疑,考研选择本专业的把握性要大得多,也容易得多,因此,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客观上讲,跨专业考研的成功的比例相对是较小一些的。一般而言,除非是特别想换专业,并且对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功底,放弃本专业选择跨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毕竟放弃,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新的学科知识、新的学习方法,不是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能掌握并运用自如的。因为面临种种这样的情况,跨专业考生会处于劣势。因此,你所选择的新专业最好是曾经修过的第二学位。总的说来,平时关注较多,或者与本专业关联性很大的专业,复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跨考的难度也不会很大。

 

    文科与理工医科的互转 危险指数:★★★★★

 

    文科属于社会科学,理工医科属于自然科学,两者的学习和研究虽也有某些共同点,但总体来看是迥异的:首先,文科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灵活自由,感性,而理工医科的思维方式规范、理性。因此文科生选择理、工、医科很不占优势。其次,文科专业靠长时间的积累,理工医科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文科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把握文科专业内在的理论框架,也更加需要一种悟性。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理工科与医科的互转 危险指数:★★★★

 

    理工科和医科专业虽然都属于理性思维方式的学科,但由于它们各自理论性强、应用性强、操作性强,而且还需要严密的科学规范,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最好还是继续攻读本专业,如果换一个领域,精力会不易集中。

 

    文科专业之间的互换,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互换 危险指数:★★

 

    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之间的互换,是专业重新选择里难度系数最小的。大的学科门类一致的情况下,学科内的知识是相通的,学习方法模式比较相似,因而挑战系数相对较小。

 

    出谋划策:

 

    总体而言,跨专业选择的风险度较高,保守起见,考研选择本专业为宜。当然,勇敢的自我挑战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尝试跨专业的成功。

 

    No.4 学校的选择――本校还是跨校?名校还是非名校?本省还是外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部分的考研者都希望所报学校是好学校、名学校,至少也要比自己的学校所处地位高。

 

    与跨专业类似,跨校考研难度普遍高于本校考研难度,名校考研难度高于非名校考研难度,报考外省的难度高于报考本省的难度。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得与学校学科建设情况结合起来看。

 

    在学校的择取上,若纯粹为学历而考研,可以跨校,选择名牌,但牺牲的可能也大,要面临很高的风险;若纯粹为专业深造而考研,可以不必过多考虑学校是否为名牌,只需考虑要考的专业在国内的排名情况。名校学生在考研学校的选择上会占有更大优势,而非名校学生,或者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则可能不那么顺利,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另外,理工科院校对文科院校学生的择取存在一定限制,文科院校也对理科院校学生的择取存在一定限制。

 

    出谋划策:

 

    下定考研的决心后,首先选择专业,再根据专业有目的地选择学校。热门、重点专业、名牌学校的竞争力最强,尤其是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建议诸位考研者切合自身条件慎重选择专业和学校。考研不是纯粹为了获得一个高学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精深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获得真知,建立自己的专业地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培育自己的专业技能,才有可能利于今后的发展。

 

    一种选择的开始意味着另一种过程的结束,永远不要抱怨和后悔当初你作出的选择,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吧!考研与其说是一种煎熬和痛苦,毋宁说是一种修炼。也许最终你没能成佛,但你已有佛性和佛缘,也许下次的修炼,事半功倍。考研仿佛一道通往美景的路障,越过它,你便寻觅到了真正的美景。一旦征程开始,请记住坚持到底!

 

    最后,愿所有准备考研的人如愿完成自己的选择!

 

    跨专业考研年年有,近年来尤其热。和往年一样,一些06年考生在决定报考方向时,仍然热衷于跨专业考研。我写这篇文章目的并不是反对跨专业考研,而是提醒考生:盲目的跨专业考研,不切实际的报考热门专业,是容易失败的。跨专业考研有时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看似美丽,里面却空无它物,也很容易破裂。

 

    跨专业考研缘何这般热

 

    “考研热在校园里闹的沸沸扬扬时,跨专业考研也不甘寂寞,冲击着许多考生的心。存在即是合理,跨专业考研如此热,自然有其存在的原因。究其原因,有以下一些:或者因为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被动的选择了冷门专业,又苦又累又没钱,专业名称说出来都觉得没面子;或者当年遵从父母的意愿选择了不感冒的专业,大学里混了四年,没培养出兴趣,厌恶倒是有增无减;或者所学专业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挣不了大钱,出于前途考虑,报考大家公认的热门专业;或者想全面发展,拥有一专多长,顺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便于毕业后找工作;或者对本专业知识腻烦了,再也没有学习的激情,想换换口味;或者因为流行,大家都在跨专业考研,好像不跨专业考研就低人一等,没有水平,盲目跟从;或者……,太多原因!考研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考生要慎重对待。决定跨专业考研是简单的,但能否成功却并不容易。

 

    跨专业考研要慎行

 

    一、跨专业是最佳选择吗

 

    对一些考生来说,跨专业考研是改变人生道路的一条途径,通过跨专业考研可以使视野更宽广,思维方式更独特,就业前景更乐观,人生道路更宽广。对另一些考生来说,跨专业考研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看似美丽,里面却空无它物,也很容易破裂。跨专业考研几乎是最难的一种考研类型,失败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所以在决定跨专业考研前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认真学习过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了解究竟有多深,所学专业是否真的不适合自己吗,自己在所学专业里是否真的没有发展前途吗,对报考专业了解有多深,考上的希望有多大……弄清楚之后冷静思考,权衡利弊,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跨专业考研。我认为只有对所学专业确实不感冒,所学专业真的没有发展前途,才有必要考虑跨专业考研。大家都知道备考过程很辛苦也很花钱,而且在校学生选择考研就意味着放弃一些就业好机会,在职生考研也意味着要全身心投入考研,工作不会有大的进展,所以考研一定要重视结果,只有跨专业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时,才能考虑跨专业考研,尤其是特别想上研的考生。这就像馒头虽然不是美味,但能填饱肚子,有馒头总比没馒头挨饿好,所以考生选择专业时不能一味的只根据爱好,愿望和激情,而是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考上的可能性。那些根据意愿选择专业报考,没有客观评价实际水平,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的想法是不负责任的,很容易钻进死胡同。

 

    二、备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相比,在备考过程中,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概括起来,大概如下:

 

    首先,学习是一个艰难过程。隔行如隔山,考生对报考的专业课程没有系统学习过,不知道怎样复习,重点在哪里。碰到难点只能自己解决,整个复习过程是没有老师指导和学生帮助。一些考生习惯老师上课时的填鸭式授课方式,理解能力较差,没有老师的点拨,很难弄懂一些晦涩知识,而且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

 

    其次,在信息、资料获取上不占优势。如果是任课老师出题,那么任课老师的课堂笔记就值得一看;历年专业课试卷也值得一看。考研试卷对专业课复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专业课考卷上甚至会出现往年原题或改编后的试题;有些学校开设专业课辅导班,指导学生复习,告诉学生哪些是复习重点,哪些今年的考试中不再涉及。跨专业考生尤其是跨校考生在获取这些信息和资料上是不方便的。

 

    再次,考生的竞争对手是学过三四年本专业知识的考生。即使他们本科时没有认真学习,但由于耳濡目染,专业思维方式和常识性知识还是有的,而且毕竟参加过数次本专业考试,对老师出题方式,出题重点的把握也更接近一些。这样专业课复习花的时间较少,复习效率也更高一些,如果好好备考,专业课成绩会占很大优势。

 

    三、复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考生即使通过了初试,复试中也有被淘汰的危险。大家知道,复试由报考专业组织,考察方式比较灵活,考察内容全面,不好准备。既有专业课笔试,实验技能考核,还有综合素质面试。在专业课考核中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背景而成绩不理想;实验技能考核中,可能因为缺乏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被淘汰;面试中也可能因为回答不出本专业常识性知识而失败。复试的决定权往往是导师,有的导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手把手帮助研究生从头学起,一些导师也希望研究生能尽快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所以愿意招收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本专业学生,不太愿意招收跨度太大的跨专业考生。

 

    选择报考专业的注意事项

 

    如果考生觉得所学专业真的没有前途,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不会有什么建树,并决定跨专业考研,那么选择专业报考时首先应遵从就近原则,切忌跨度太大。考生应选择与本科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科跨考,并且最好能找到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之间的交叉点。有些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很强,比如一些专搞学术研究或尖端科研的专业,他们对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考生要具备报考专业要求的最基本的专业背景知识和动手能力,上研后才能够胜任或者很快胜任导师安排的研究性工作。跨专业尤其是跨幅太大,报考这类专业是很容易失败的,考生在选择报考这类专业时一定要谨慎。

 

    其次,文理大转行慎行。理工科转文科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只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记忆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的把握是比较大的。文科转理科就不一样的,涉及实验技能考核,而且高数的学习也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热门专业谨考。有些跨专业考生喜欢报考热门专业,比如像管理,经济之类的。热门专业的竞争是比较大的,考生应客观评价自己的实力,冷静思考,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切勿盲目随从。通过了解欲报考学校该专业往年报考人数,复试分数线,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分,以及对英语的要求,并估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能否达到此要求来决定是否报考该专业。

 

    以专业定学校

 

    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选择专业?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但是,据了解,有关高校研究生导师介绍,考生要把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此建议考生,在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

 

    以兴趣定专业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选定专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

 

    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所报考本科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例如:有些考生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对国际贸易专业感兴趣,经过长期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最终成功跨专业考研。

 

    选专业看需求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陆教授说,现在有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备考难易程度

 

    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自身意愿和条件

 

    1.考生的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考生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文章录入:李明旭    责任编辑:张敏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