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说明

发布时间: 2017-05-15    浏览次数: 580

(周口师范学院 41078;新闻学 050301)

一、专业特色

自2004年首次招生以来,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已经招收12届学生,毕业9届学生,经过12年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专业形成了以下特色:

1. 应用型、融媒型、服务地方型的人才培养定位

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系统新闻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时代传播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能在省市级媒体从事编辑、记者、公关、文秘、传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三个重要转变:由面向传统新闻媒体、党政机关等转变为面向各类媒体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传统新闻人才培养转变为融媒体、新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由面向社会的新闻人才培养转变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融媒型和地方服务型的新闻人才培养。应用型强调新闻学人才在各类媒体领域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等信息传播技能;融媒型指的是在网络新媒体日益发展的基础上,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在具备扎实的新闻采编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将新闻业务的能力与网络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实现从传统媒体新闻人才培养向融媒体新闻人才的整体转型。服务地方型指的是新闻学的人才培养要务实求真,就业立足周口和省内周边区域、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服务。

2. “双元制”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

新闻学专业形成了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双元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资源双元化,教学资源的“双元制”指的是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同步开发和使用的模式。大力开发校内自有教学资源主要通过招聘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师自主进行培训,自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自主开展各类新闻学专业比赛,自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平台等多种形式,而校外教学资源开发则是通过对接校外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教学和实习实训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从校内其他专业、校外媒体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师资,与校外单位或媒体行业签订实习和就业协议,合作共建专业平台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二是教学过程双元化。教学过程主要是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过程,采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分段的授课模式,如同一门课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有两位老师结合讲授,能同时发挥不同老师的理论和实践专长,也能让学生迅速消化理论并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主要采用“传媒人士进课堂”、“传媒人士进讲堂”的方式来为学生授课,尤其注重让拥有媒体从业经历的老师来负责讲授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

三是教学环节双元化。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在每次授课时,对授课的具体环节的安排和设置,如针对具体的教学主题,教师主导和学生参与环节,教师讲授与主持探讨环节,案例展示与案例分析环节,课堂模拟和课后实践环节,课中学习和课后检验环节等,都有比较细致的安排。教学环节的双元化,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和整合,它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具体体现出来。

总之,“双元制”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来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层面为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3. 教研并重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新闻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融媒型、服务地方型的新闻人才模式为核心,用心打造了一支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实践型教学团队。既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技能,通过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来提升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网络新媒体产品生产等实践技能,也注重将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活动的重心放在实践型教学和实训上。在教学过程中、学分和学时日趋向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和环节倾斜,在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方面,教师学术论文、学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教师、学生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等也向实践性主题倾斜。同时,力争将新闻实践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围绕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兴趣来从事科研活动,以便于实现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从而使教学和科研并举,实践型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目标也更明确,内涵层次更高。

4. 全程化的学习效果跟踪机制

新闻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入学到学习到实习和就业,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严谨过程。因此,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新闻学专业实施了全程化的教学效果跟踪机制。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训,从实习到就业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学习效果跟踪机制。如实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在四年内实行小组分类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实行学习效果分析机制,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的参赛、实习、实训、从事创新、创业成果等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对学生就业后的个人成就、服务单位和社会的表现等的反馈进行搜集、分析和总结等等。总体上,形成了一套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效果全程和动态的跟踪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便不断与时俱进地改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实施过程

(一) 应用型、融媒型、服务地方型的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融媒型、服务地方型的人才培养通过严格执行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该方案中的172学分中,实践教学40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为23.26﹪,其中,独立开设的实践实验课5学分,实践教学平台35学分。除此之外,鼓励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理论的应用性,提高指导新闻实践的粘合度,倡导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灵活、适度地开展案例分析、讨论、辅导答疑和自主设置课内外实践环节等活动,隐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

2.不断改善教学师资、设施和条件

首先,不断提高具有新闻实务教学能力的师资比重,具体措施中,除了聘用一大批有业界经历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外,还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媒体新闻实务的培训、学习,近年来,26位新闻学专业的老师有21位参加过各类行业培训或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参训率达到81%,考取的证书包括王小燕、马丽老师的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证、曹健敏老师的摄影师证、谌利老师的采编资格证、董玉芝老师获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网络教育学习合格证明和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提升培训证书等;鼓励教师参加高规格的新闻传播学教师培训,候捷老师获得北京大学媒介营销与管理主干课程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曹丽华老师获责任编辑证副编审证,彭榕、毛德胜、马丽、曹健敏、刘运来、王红霞等教师获得中国传媒大学培训结业证书、青岛全国新闻传播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重庆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结业证书等。

其次,在岗教师担任各类媒体的顾问,与业界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如孙红震老师担任大河网顾问,董玉芝老师为周口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顾问、刘运来、毛德胜、马丽、李婷婷、王红霞、谌利、吴思等老师担任周口电视台《陈楚文武堂》栏目、周口市三川广告传媒公司、中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美好文化传媒公司、河南德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文化顾问等。

再次,除了走出去,还采用引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主要采用“传媒人士进课堂”“传媒人士进讲堂”的办法,来让学界和业界的老师给学生们授课和讲座,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聘请了在业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职称的记者、编辑担任本专业的教师。被邀请进课堂和讲堂的传媒人士有中央级、省市级媒体、传媒公司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制作总监、编导等,如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郑州大学董广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王晶来讲座、授课,邀请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刘鹏飞、河南电视台主持人崔晓静,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主持人程云,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主持人林泉、周口广播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张宏、叶华婷,周口电视台记者钱文鹏、李俊杰等来学校给学生授课、讲座和交流等。传媒人士走进课堂,实现新闻学理论和实践、课堂内和课堂外、校园和媒体的多种对接,开阔了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了业务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

然后,不断改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不断加强课堂授课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设施建设,现拥有13个多媒体教室,拥有摄影实验室、电子排版实验室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1000元以上的实验室设备(含软件)168套(件),拥有纸质图书47057册,拥有电子图书432套,电子图书资料源30个;拥有《新传学人报》、校电视台、广播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北京华视风行文化传播公司、北京玖紫文化传播公司等2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一个新闻传媒研究所。通过校内实验室和自办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课堂所学知识,实时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新媒体作品生产和平台运营等多种新闻业务流程的实训,使学生能成为融媒体、复合应用型人才。

3.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展合作,与大河网、商水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展开合作,实现媒体和课堂教学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培养。合作单位的传媒人士可以来课堂传授新闻业务技能,新闻学专业的老师也可以定期去合作单位培训,两者也可以联合起来从事新闻学项目研究和对学生进行新闻技能培训,学生可以去合作单位实习和就业。学生的就业的越来越指向地方新闻媒体和企事业单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做出了贡献。

2. “双元制”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过程

双元制”的新闻人才培养机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双元制”,教学过程的“双元制”和教学环节的“双元制”

首先,教学资源的“双元制”实施机制。

一方面大力加强自有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不断引进硕士和博士等中高级师资,鼓励教师考研和考博,使得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高、中、低职称平衡分布的教师队伍结构;学科带头人自身也不断自身的素质修养,带头人董玉芝老师为教授和在读博士,曹健敏和毛德胜老师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方法和技巧小组探讨来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通过集体申报项目,分工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建设科研团队,进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师参与实训机会增多。通过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去媒体挂职锻炼,参加社会服务和各种新闻行业的技能培训来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和实践技能。参与社会服务教师比例为46%,接受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教师比例为81%。

学生参与各种教学和科研活动比较踊跃。一方面充分开放实验室资源,大力开展新闻编辑和新闻摄影等实训课程的实验室模拟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实验室课程的实验开出率在90%以上。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从事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近四年一共由学生主持完成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9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

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开放校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机制进行,一是从媒体引进师资担任本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近四年一共有4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来自新闻媒体行业,还有1位外教担任新闻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与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共有27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三是鼓励学生大力参加如平遥国际摄影作品,微机编报作品展等各类各级赛事,利用参赛的机会向同行的老师和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还有遵循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分和学时的社会调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的要求,让学生从社会中学习和锻炼新闻业务技能。每年学生都能圆满甚至超额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毕业实习等实训和创新环节。

其次,教学过程双元化。教学过程主要是指理论学习过程技能实践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分段的授课模式,相关课程由不同教师联合授课模式。比如,同一门课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主要采用“传媒人士进课堂”、“传媒人士进讲堂”的方式来为学生授课,尤其注重让有媒体从业经历老师来负责讲授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又比如,两门相关度高的课程由两位老师结合上课,如微机编报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又是与图片后期处理课程的先修课程,就是由李建成老师和谌利老师联合授课,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门课的相关度非常高,就是由葛玮华和马丽老师联合授课等,分别由讲授,能同时发挥不同老师的理论和实践专长,也能让学生迅速消化理论并用于指导新闻实践。而对课程的考核也有两位老师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有利于贯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部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赢。近四年,新闻学专业请来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陈力丹和博士后王晶,郑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董广安等来校讲学,邀请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刘鹏飞、河南电视台主持人崔晓静,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主持人程云,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主持人林泉、周口广播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张宏、叶华婷,周口电视台记者钱文鹏、李俊杰等来学校给学生授课、讲座和交流等。

再次,教学环节双元化。教学环节双元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主要专业课和专业主干课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争取大多数主要专业课和专业主干课都有一定的实践学分和学时。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鼓励老师将理论讲授的单向教学与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负责设计好讨论主题或讨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表评论,或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作品加以讨论和点评,总结经验教训等。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这两方面的环节也紧密结合,课堂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课余自主完成,课后实践,课堂总结,相得益彰。在教学环节的具体运用上,也遵循“双元制”的原则,如在课堂或实验室模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同参与模拟环节的共同设置,角色扮演等,让师生在平等互动中教学相长。总体上看,教学环节的双元化,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环节的具体执行,最终以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

3. 教研并重的实践型教学团队创建举措

教研并重,首先是师资队伍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其次是注重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再次是教学和科研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首先,对青年教师的多环节、多方式的教学技能培训。新进青年教师必须要见习一年,不能授课,每学期听取老教师们的授课学时不得少于20节,必须撰写每一节课的听课记录和听课心得体会。由学院高职称教师担任导师,为每位新进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教学方法和技能指导,使其能迅速实现教师身份的转变、立足课堂,做好教学工作。新闻学教研室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对各位老师的授课过程中的优缺点、特色等集体分析和总结。由教研室主任牵头,对每一位老师的授课准备情况开展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集中检查教案、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料的准备情况,多方督促,严格把关。其次,对教师的教学纪律和教学考评制度严格执行。教师上课必须按时签到,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请假,教师必须坚持参加新闻学教研室内部和学院的教学技能研讨会、学术沙龙,读书会活动等,不得无故缺席。对教师每年的教学水平都实行集体民主考评,主要由教师集体评分和学生评分两大部分组成,教学表现等级包括优秀、良好、合格等。由院学生会每年举行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等。总之,从师生两个层面来考查教师的教学态度。再次,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教学技能大赛。包括省级教学教育系统的各类赛事,周口师范学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周口师范学院教学技能大奖赛,周口师范学院优秀教案评选等,实践教学成果评选等。

最后,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及时搜集、整理,成文成书。

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

首先,制定了新闻与传媒学院科研量化积分管理办法,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科研成果,并根据科研项目的级别、类型,对各位老师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体评议和打分,奖勤罚懒,与绩效挂钩,对完成量多,质量高的成果予以奖励。其次,采用传帮带、集体合作做科研的机制。在科研队伍中,实行老教师带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带中级、初级教师做科研项目,相近和相关领域老师合作做科研的机制,合理分工,同心协力,完成了从部委级、省级、厅级到省市社科联等市厅级的各类科研项目29项。再次,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必须敦促学生多撰写与新闻业务实践有关的论文,每年的应用性的毕业论文选题不得少于总选题数量的50%。最后,建设由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和参与的导师制科研团队。在学校科研部门的支持和新闻学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有科研资质的学生自己组建团队,从事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

4. 全程化的学习效果跟踪机制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跟踪。对学习过程的跟踪除了采用常规的跟踪方法,还采用导师制等方式。如新生入学后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在四年内实行小组分类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实行学习效果分析机制,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课堂教学跟踪,主要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跟踪。在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由辅导员和授课教师通力合作,实行课堂点名制度,将定期点名和随机抽查点名相结合,掌握学生的到课率;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课堂讨论、辅导答疑等措施来掌握学生每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对其表现予以登记、量化积分,计入平时成绩中。对课前预习和课后的效果则主要通过随机提问和作业批改等环节来掌握。

其次,考试成绩跟踪。总体上,对学生的考核包括70%的试卷或实践成果成绩以及30%的平时表现。每一门课程的考试试卷由三位以上的老师流水作业进行批改保证公正公平,每学期每一门考试的卷面成绩都要做试卷分析,对整个班级、年级的成绩分布、学习优缺点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再次,专业实习跟踪。制定了新闻学专业实习守则,采用双导师负责制,即由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导师,既关注实习动向,也关注实习态度和成果。主要通过实习协议签订、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过程中手机、邮箱、qq、微信等多种通讯工具进行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跟踪。

然后,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每一届新闻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会建立就业去向档案,从整体上对历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就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主要由辅导员和指导教师配合搜集,可信度较高。

最后,对学生的参赛、创新、创业成果等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对学生就业后的个人成就、服务单位和社会的表现等的反馈进行搜集、分析和总结等等。

总体上看,新闻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效果全程和动态的跟踪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以便不断与时俱进地改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效果说明

1.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

教师教学成果方面:

首先,教学成果获奖较多。王小燕老师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毛德胜老师获得校级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一等奖和实习实践调研报告二等奖,韩璐老师获得校级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等,毛德胜和马丽老师获得校级优秀教案奖等。

其次,主编和参编教材数量较多,质量较高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一共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14本。其中董玉芝老师主编和参编3本,马丽老师参编3本,毛德胜、曹健敏老师参编2本,侯捷、彭榕、李婷婷、刘运来老师参编各1本。

教师科研成果方面:

在新闻学专业的科研督促机制下,近四年,新闻学专业的科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科研论文:教师们在2012-2016共发表教研论文125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5篇,CSSCI扩展及以上期刊论文34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

科研项目:全院老师积极申报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市社科联、周口师范学院校内项目,其中,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项目5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8项、河南省教育厅、文化厅等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项、省市社科联项目50余项、周口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等校内项目20余项。

科研获奖: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奖较多,董玉芝老师的论文《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与对策》、李波老师的论文《网络舆情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与引导》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董玉芝老师的论文《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技新闻网络传播效应思考——以2013年3月爆发的H7N9禽流感为例》获得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王怀争老师的项目《让思想之花在故事的演绎中绽放》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董玉芝老师的《新媒体传播道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获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立项。程鹏老师的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周口东新区为例》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学生的专业成果丰富

近四年中,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努力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实践和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技能大赛成果:蔡梦月、代雅莉、李尚凌、李淑玲、毛柠、麻辰逸等12名同学在国家级、省级的新闻作品大赛中一共获得不同等级奖项24项。

科研和创新创业成果:有133名学生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9项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

所获荣誉:申会霞、夏玉鹏、黄清、王鹏、吴茜等几十位同学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学金,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

就业去向: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主要面向地方媒体和企事业单位,2012-2013年度的70位就业学生中,有67名进入企事业单位,2013-2014年度的66就业学生中,有 61名进入企事业单位,2014-2015年度的75名就业学生中,有62名进入企事业单位,2015-2016年度的91就业学生中,有66名进入企事业单位。从学生的就业去向整体情况看,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服务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人才培养初衷。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