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教研室教师座谈会记录单(一)

发布时间: 2017-05-15    浏览次数: 183

院(部): 新闻与传媒学院                   

时间:   2014-2015年度第二学期                        

日期:   2015.03.21                                    

地点:   新闻学教研室                                 

主持人: 毛德胜

记录人: 胡安川

参加人员: 教研室全体成员(王小燕、董玉芝、马丽、曹健敏、谌利、

李婷婷、韩璐、刘运来、苑丽娟、吴思、胡安川)

          

 

 

 

 

 

 

 

 

 

 

教师座谈会记录单

座谈主题

 

新闻学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探讨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应用型人才转型的事宜日益提上日程,新闻学教研室的老师们也在思考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好实践环节,助推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本教研室有两门课的实践性最为突出,一门是曹健敏老师的《新闻摄影》,一门是谌利老师的《微机编报》。此次座谈会的形式为:这两位老师主讲,其余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参与座谈,相互交流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座谈内容

一、首先由曹健敏老师发言,介绍他在《新闻摄影》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情况。曹健敏老师表示,改门课程经过十年建设,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他认为,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向实践环节的倾斜,给本门课程提供了基本方向,现在改门课程的授课,理论讲授和课内外实践的学时基本可以均分,学时安排合理,可以让学生即学即练,迅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二是实验室的器材配备和设施都比较到位,相机的配备比较到位,学生只要按程序申请,就能随时拿到器材,开展活动,这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三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实践有多种形式,从课堂中的模拟到课后作业的完成再到课程考查或特殊考试,都要求学生能上手完成一系列的作品,通过点评、展览等方式对作品优中选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此外,每年还有各类不同级别的摄影活动,如校内的专题摄影展,省内、国内的大型活动如平遥国际摄影展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合理的考核机制,现在《新闻摄影课程》已经形成了特殊考试的机制,以作品质量为中心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强化了实践能力,也很受学生欢迎。

二、其次是谌利老师发言,介绍她在《微机编报》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情况。谌利老师认为,她的授课模式有一个特点,很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方法,学生分组,每一次课学习一种实践技能,比如字体的修正、图画的插入与美化、线条的使用等。小组的学生必须当场学会这些技能,每节课课结束之后必须据此技能完成一个小作品。到了学期结束,学生就要将所有学到的编报技能整体付诸实践,完成一幅大型的编报作品。这样教学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化整为零,让学生学会编报的整个体系流程。学生完成这些成品,会纳入课程考核,打出分数,优秀作品参与展览,获得奖励证书,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三、其他老师也探讨了他们的一些做法:马丽老师在她的《新闻采访》授课中加入了完成若干次采访策划的任务,考核中开展采访策划的题目分值达到40%以上;胡安川老师在《新闻写作》授课中,以优秀报纸为教具,发动学生在模仿新闻,开展写作的创新;韩璐老师在《网络传播》和《广告学》授课中,发动学生自己开展网络传播策划和广告策划;其他理论课的老师则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和分析案例。

总体上看,这次的座谈会,老师们听到了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表示在今后各个课程可以彼此借鉴,推动新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