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专业基于质量评价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

发布时间: 2017-05-15    浏览次数: 220

2009版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和实践实训的结果和情况来看,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对培养目标和计划做了多方面的调整。

基于质量评价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调整情况简介如下:

一、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修订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知名和同类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广泛调研。调研发现,新闻学教育除了必须符合专业本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符合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市场前景。和许多地方高校新闻院校类似,我们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在科研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选择了继续坚持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地方型的培养方向。

二是对媒体发展状况和新闻学人才的市场需求开展广泛调研。调研发现,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才固然还有较大的需求,但纸媒衰落,新媒体崛起为当前媒体市场最大的变化。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专业技能是从事新媒体事业的基础,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调整,逐步实现从传统媒体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过渡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利实现媒体人才需要的对接。另外调研发现,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领域,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新闻学人才的需求,必须在人才培养面向的社会领域向企业等市场化的行业倾斜。

二、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具体调整情况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根据兄弟院校新闻学发展定位、媒体发展状况和新闻学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走访调研和学生就业需求的调研,新培养目标强调针对性和适应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主要用人单位确定在地方媒体如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等,还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新闻宣传部门,还有文化传播公司等各类商业传播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新培养教学计划定位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基础、新闻业务和相关业务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更加广泛地适应这些更多社会领域和单位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相关专业技能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突出,除了新闻报道外,广告、宣传、策划、媒介经营管理等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也在培养目标中加以凸显。当然,除了道德、法律、新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外,还强调了美育和科研等能力,为学生选择更多的就业道路和提升自己更高层次的素养提供上升空间。

(二)人才培养的环节和课程体系的结合更加紧密

人才培养的思路和环节更加明晰、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公共通识教育与专业通识教育并举

由于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以“社会活动家”为特质的学生,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所以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通识教育涉及的内容必须相当广泛。较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法律、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跨学科视野,较强的问题和社会责任意识、社会活动能力。为了将通识教育与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匹配,通识教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或环节设置来体现:

1.公共通识课程是指社会、审美、历史、政治、法律、道德培养等多个方面的理论课程,以及英语、体育、计算机等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通过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通识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历、法律基础、公共英语、公共体育、公共计算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得以体现,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主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体现。为了鼓励学生在学习新闻学专业之余,培养额外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也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公共选修课程。

2.专业相关通识课程指的是与新闻学专业比较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文基础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美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广告学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赏析、写作、审美、公关、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了打通新闻学与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另外两个专业,也将这两个专业的部分必修课如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作品评析、电脑特效制作、形象设计设等课程设为新闻学专业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全面提升新闻业务多方面的技能。为了满足学生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需要,专门开设了本科论文写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督促其从各个方面提升综合素质,辅助新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

2.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更加紧密衔接,实现基本理论和业务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核心课程

相关课程

对应说明

新闻学概论

(理论,必修)

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理论,选修)

在学生掌握一般新闻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广播电视概论(理论,必修)

电视新闻学(理论,选修)

从广播电视的一般理论到专门的电视新闻学理论学习。

新闻写作(理论+实践,必修)

新闻写作创新艺术(理论+实践,选修)

在一般新闻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新闻写作创新。

新闻编辑学(理论,必修)

微机编报(理论,选修)

从一般的新闻编辑学理论到报纸编辑的实践操作。

电视摄像(理论+实践,选修)

影视作品评析(理论,选修)

从一般的电视摄像技术实践,到更高层次的影视艺术审美素养。

新闻评论(理论,必修)

时评写作(理论+实践,选修)

从新闻评论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到时评写作的专题学习。

舆论学(理论,必修)

传播学(理论,必修)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论+实践,选修)

从一般的传播学和舆论学的理论到将这些理论具体运用于媒体和社会的调查实践。

传播学(理论,必修)

网络传播(理论,选修)

新媒体研究(理论,选修)

从一般的传播学理论到网络传播理论学习,再到新媒体专题理论学习。

3.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布更加合理。总体上看,专业必修课涉及的是新闻学理论、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专业课程,而专业选修课涉及对这些课程的拓展和加强学习,比如让某个理论课程更加深厚,让某个专项技能更加突出等。新闻学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涵盖了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事业管理四个基本方面,还包括新闻伦理、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课程设置所对应的目标基本如下:

1. 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通过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学概论、世界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概论、舆论学、传播学、电视新闻学、网络传播德国多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

2. 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知识与技能。主要通过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学、新闻写作、时评写作、媒介管理、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制作、微机编报等专业必修和限选课程来实现,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和使用网络媒体相关技能的需要,选修课中还提供了电脑特效制作、新媒体研究等课程。

3. 具有调查研究和社会活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课程。

4. 了解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专门开设了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5. 了解中国新闻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国外新闻工作发展动态。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等课程,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了解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特征和运作等。

6.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熟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借鉴了播音、编导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为了提供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开设了礼仪、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为了提升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开设了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脑特效制作等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专门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4.课内教育和课外实践环节相匹配。

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专业实习、专业见习、专业考察、公益劳动、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多个环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在这些版块中,最重要的几个实践版块包括校内外实习实训、新闻学专业实验室教学、

新闻学专业专题活动、赛事活动等。(参见其他指标体系的支撑材料)

(三)开始实行模块化教学

以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块为例,将其分为纸媒新闻人才和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等,以选修课的形式加以呈现。(见下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时分配

周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理论讲授

实践实验

 

 

 

专业

拓展

课程

 

 

 

经典新闻作品选读

2X140101

34

34

 

2

2

5

2

8

学分

核对与编务

2X140102

34

34

 

2

2

5

2

图片后期处理

2X140103

34

 

34

2

1

5

2

报纸副刊设计

2X140104

34

24

10

2

2

6

2

新闻标题艺术

2X140105

18

18

 

2

1

6

2

电视新闻专题制作

2X140106

34

24

10

2

2

5

2

 

8

学分

非线性编辑

2X140107

34

 

34

2

1

5

2

纪录片创作

2X140108

34

34

 

2

2

5

2

电视策划

2X140109

34

34

 

2

2

6

2

出镜记者

2X140110

18

10

8

2

1

6

2

 

总体上看,人才目标的调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传统媒体、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日益转向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二是从一般性的新闻人才培养日益转向应用型、面向地方型和服务型人才;

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整体有所提升,学生的培养层次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化教学;区分了公共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或环节),专业先修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还区分了课堂教育和课外实习实训等,形成了全方位、链条化和整体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模块化教学,为了强化学生某个方向的专业技能或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设置了纸媒新闻业务和广播电视新闻业务等业务技能模块课程,并与网络新媒体课程相对接,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样追随媒体发展进程而不断改进的目标。

三是创新性教学。在集中实践环节增加了创新实践的环节,鼓励学生开展课余社会调研、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并纳入学习成果评价机制中,使学生的自由发挥专长和自主择业就业有了更多的保障。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