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学重点学科验收自评报告2017

发布时间: 2017-05-16    浏览次数: 113

报告人:学科带头人董玉芝

新闻学是隶属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050301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设立于2004年7月,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经过12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7月,新闻学专业已经招收12届学生,已经有9届毕业生。当前有2013、2014、2015、2016级在校生共382人(含专升本13人)。新闻学目前的专业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法规政策,具备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扎实的业务技能,能够在媒体从事采访、写作、编辑等工作,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策划,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整合传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媒介融合型、应用型新闻人才。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等课程,通过学习,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受到媒体业务技能训练,具有全媒体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口语、书面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取得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第一部分 所取得的成效

    新闻学专业为了更好更快发展,依托新闻与传媒学院,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完善和修订了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保障,在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下,在专业团队成员的全体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学科方向凝练得当,日益鲜明

新闻学专业的已经确立两个学科发展方向:一是跨媒体新闻方向,主要是在发挥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新闻人才培养的融媒体转型,二是新媒体新闻方主要针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状况,着手培养面向新媒体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两个方向的确立,为新闻学专业实现从传统媒体新闻人才培养向融媒体新闻人才培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新闻学专业还成立了新闻传媒研究所,新闻学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工作平台,有利于实现团队合作和科研方向的凝练

    (二)学科教研队伍壮大,结构合理

本专业现有专任授课教师人数13,外聘教师3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教师1名,副高职称教师2名,中级以上职称7人,初级3人,在读博士1名,其余教师学历均为硕士以上。成员年富力强年龄区间在28-48之间、职称77%以上均为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河南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学缘层次结构合理;60%以上的成员教龄均在6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近三年又引进硕士学历以上的青年教师3名;新进教师必须参加试讲,接受学校安排的岗前培训,见习一年,充分具备了教学能力方可执证上岗。专任教师中,拥有双师型教师4,分别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王小燕老师,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马丽老师拥有摄影师证的曹健敏,拥有新闻采编职业从业资格的刘运来老师,暂不知道外聘里的双师情况)。董玉芝教授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新闻学学科带头人,曹健敏和毛德胜副教授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千人层次),曹健敏和毛德胜老师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新闻学的教师队伍中,教师年龄区间为27-55之间,形成了老、中、青分布合理的年龄层次结构;教师从事专业涉及历史学、文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缘结构;中、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分布均衡,形成了比较优良的职称结构。

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到名校进修、提升学历或参加各种院里学校的教学比武。这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承担了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专业全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播音和编导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授课任务,深受里和学生的好评。近三年,无论是里教学质量考评,还是学生评师,新闻学教研室80%以上的成员均在良好和优秀等级。毛德胜、韩璐等老师被学生评为校级“最受欢迎的老师”。

    (三)教研研究成果丰硕,层次较高

  新闻学专业近年来,在教改和科研方面下了大力气,取得了一系列的教改和科研成果。

首先,教学方法日益精进,探索了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开展了大量的教改活动并发表了一系列成果,如毛德胜老师发表了《论校媒合作助推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基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调研分析》,马丽老师发表了《论新媒体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影响》、《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苑丽娟老师发表了《大学生“微视”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互联网传播中大学生“注意力漂移”的引导》等一系列教育、教改论文。参与主编了《新闻写作学教程》《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新闻摄影教程》《新媒体概论》、《新闻采访学教程》、《传播学概论》、《危机传播理论与实务》、《融合之路 互联网周口发展报告2014-2015》等一系列教材。

其次,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成果丰硕。主要包括:

周口师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 校级 一等 2015 毛德胜

周口师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 校级 一等 2016 曹健敏

周口师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 校级 一等 2015 苑丽娟

周口师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 校级 二等 2015 苑丽娟

周口师院青年教师粉笔字大赛 校级 三等 2015 马丽

周口师院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校级 优秀 2015 韩璐

周口师院优秀教案奖        校级 优秀 2014 毛德胜

周口师院优秀教案奖        校级 优秀 2016 苑丽娟

周口师院实习带队指导教师优秀调研报告 校级 二等 2015 毛德胜

再次,新闻学教研室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也有所建树,如毛德胜、曹健敏、谌利老师担任了报《新传学人》的指导老师,董玉芝老师担任电视台的指导老师,谌利和曹健敏老师担任了新闻编辑和新闻摄影的指导老师,刘运来担任了院新媒体公众号运营的指导老师,所指导的这些学生活跃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最,教研室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也成果丰富,如马丽、毛德胜、李婷婷等都在近三年内获得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李婷婷、刘运来、韩璐、苑丽娟、马丽、王红霞等还担任了学生科研团队的指导教师。

最后,科研成果丰硕。董玉芝、曹健敏、马丽、毛德胜老师主持了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媒体传播道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微语境下老子人文思想传播机制研究》、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公共关系视域下政府微博传播策略研究》、《科学利用网络舆情服务河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智慧城市”手机客户端信息传播链拓展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公民隐私泄露危机研究》、《微时代下的政府公共治理研究》等一系列省级科研项目,毛德胜、韩璐、马丽、曹健敏、李婷婷、刘运来等老师主持了河南省教育厅项目7项。三年内,教研室教师发表了包括CSSCI、北大核心在内的重要学术论文28篇。

     (四)平台建设日趋完善,设施优良

首先,实验室等实训平台建设成果丰收。新闻学专业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施。截止2017年上半年,新闻学专业现拥有多媒体教室13个,拥有摄影实验室、电子排版实验室等、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1000元以上的实验室设备(含软件)168套(件),拥有纸质图书47057册,拥有电子图书432套,电子图书资料源30个;拥有《新传学人报》、校电视台、广播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拥有大河网(合作共建)、商水电视台(合作共建)、北京华视风行文化传播公司、北京玖紫文化传播公司等2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一个新闻传媒研究所。

其次,以赛代练的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方兴未艾,主要成果包括:

2015.9 新闻专业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展

2015.10 新闻学专业举行新闻与传媒学院“首届原创性新闻作品大赛”

2015.11 新闻学专业无人机航拍实训工作启动

2016.3 新闻学联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毫末微视”工作室

2016.3 新闻学联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禾光”摄影工作室

再次,校媒合作、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教研平台得到拓展。曹健敏、毛德胜、刘运来、胡安川分别被纳入河南省媒体和高校互聘千人计划等,分别在媒体、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挂职锻炼。董玉芝、马丽、李婷婷、刘运来、韩璐、谌利等多位老师被聘为各类文化传媒公司的顾问。与大河报、商水电视台、郸城电视台等签订了实习实训合作协议,邀请了校外媒体的新闻专业人士如刘彦章、李建成等人来新闻学课堂任教或讲学。新闻学专业还参与申报了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科普新天地》大屏频道创作基地。可以说,新闻学专业的校媒合作、校企合作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功。

(五)人才培养成果斐然

近年来,新闻学专业教研团队,围绕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主要做出以下努力。

首先,在充分开展师生调研的前提下,组织全体团队教师参与了2016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新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化了应用型、新媒体型和社会服务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路,在学时、学分、实习实训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偏重。其次,参加了2016年度河南省全部高校的新闻学专业评估,在于兄弟院校的交流、竞争和学习中,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忧患意识,凝聚了团队力量,提升了团队的教研水准。

其次,近年来,学生就业率较高。以2015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新闻与传媒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96%其中新闻学专业94.29%除部分同学自主创业,升学(含境外),考取招教、特岗教师,公务员之外,大部分毕业生主要通过媒体或网上招聘、实习后在该单位就业、社会统考、校园招聘会等方式实现成功就业,占总体百分比为75%

再次,学生考研情况良好。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冯鑫、王梦洁等11位2016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考取了中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然后,新闻学专业的在校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积累了较多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以2015年为例,毛柠、杨杨、王梦洁等11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该项目,主题包括:大学生创业视角下的高校校园APP应用设计与推广;大学生网络趣缘群体接触与参与现状研究;大学生使用校园数字化设施行为与学习效果分析;人像摄影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探析;大学生网络围观行为的传播心理探究;大学生兼职现状及影响研究;在校大学生兼职潜在风险与创新性研究;手机APP使用对大学生隐私观念的影响的调查;高校校园网站发展现状研究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社会调研和实践能力。

    最后,新闻学专业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活动和赛事成果突出。比如2017届毕业生麻辰逸、陈廷洋参加16届平遥国际社会摄影展,获得参展证书,麻辰逸参加2015年第二届红枫大学生记者节,获优秀奖;2016届毕业生杨培成的新闻作品,在河南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组织的获河南省高校新闻奖中,获得三等奖

   (六)学术交流频繁,收益良多    

除了邀请学术权威和业界专业人士来讲座、座谈和交流等,团队成员的对外学术交流、参与培训等比较频繁。近年来,为了更新团队的教研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团队成员每年都要外出培训,参加各种专业挂职锻炼、培训和学术交流。团队成员采用外出轮训的制度,争取每年都有人外出学习。韩璐老师2015在重庆大学参加“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顺利结业谌利老师2015年参加“2015年第三届社会研究方法论坛:社会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培训班,顺利结业;韩璐、吴思、胡安川老师2015年在长沙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的培训,顺利结业谌利老师2015参加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的方正电子媒体设计师教师资格认证,顺利通过认证。马丽、吴思、胡安川老师2016年暑假赴重庆参加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第二期),顺利结业。毛德胜、曹健敏、马丽、王红霞、谌利2016年暑假赴青岛参加全国新闻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新媒体),顺利结业。

(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服务地方型。因此,师生的对外交流、学习和合作中,在人才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技能型的教师和学生,将他们置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单位,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繁荣做出应有贡献。比如,曹健敏、毛德胜、刘运来老师在影视传播企业、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挂职半年以上,胡安川老师在新疆伊吾县援疆半年。董玉芝、马丽、李婷婷、刘运来、韩璐、谌利等多位老师被聘为各类文化传媒公司的顾问。近年来的学生就业也是如此,鼓励学生去周报业传媒集团、周口广播电台、周口市委宣传部、周口本地的各类文化传媒公司,企业等各种地方单位、部门实习,并与就业挂钩,实现为当地发展助力的目标。

总体上看,新闻学重点学科团队制度严格,执行有力,师资力量较强,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学科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各项专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是新闻与传媒学院表现突出的学科团队。

    第二部分: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本学科的科研方向和特色已经形成,学科队伍建设、科研业绩、科研平台

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一) 学科队伍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任授课教师人数13高级职称教师一共3人,整体偏少,博士才一名,原因是本学科建设起步晚,学科队伍年轻,近一年来引进人才措施不足。因此,在高级职称、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二)学术交流活动不足

本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太少,使本学科成员在

申报课题、论文写作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原因是大都是本学科成员内部讨论,获取更新知识的途径大都是从资料和书籍中获得,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比较少,聘请的校外专家讲课的讲座也不多,缺乏与同行专家的交流。

(三)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

    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新闻与传媒学院三个专业中有两个是艺术类专业,又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所以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的经费明显不足。实验室部分设备老化、过时、实验室场地还有待扩大等。

 (四)为地方经济服务发挥不力

     普通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与地方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不够,主要通过实习、实训、就业等各种方式与地方合作,合作和服务方式方面还比较单一单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做的还不够。

   第三部分:在下一个建设周期中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

在接下来的十三五规划周期内,新闻学学科建设将努力弥补不足和短板,致力于采取以下措施来完成相应目标。

(一)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骨干

     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术科研能力。积极引进本专业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补充新生力量,争取在近三年内引进一名本专业的博士生;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业务性培训、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争取在近三年再考上1-2名本专业的在职博士;加大对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力争再增加2-3名有影响的本学科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出1-2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二)加强学术交流,拓展专业视域

     本学科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机会派送老师去北大、人大、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进修学习、访问和参加国内外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资深教授和媒体著名从业人士担任我专业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加强本专业团队建设,科研上团结协作,在课题项目、精品课程的申报、论文研究方面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术团队。努力建设一只政治业务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队伍。

(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制度

    新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专款专用,使专业建设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严格遵守新闻与传媒学院制定的教学和科研量化积分等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保障有力,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根本保障。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规范和监督成员的行为,使其为人师表,严谨行事,才能做到多劳多得,公平公正。

重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建立科研的奖励措施,浓厚学术氛围,争取纵横向课题逐年有较大幅度增加,逐步形成学术梯队,从而提高本专业的师资力量。 合理安排团队的层次结构是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应发挥不同层次成员的特长,形成各尽其责,各展其专业所长的竞争格局;应发扬互相扶持、新老合作、打造教学科研团队的精神来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促进新老教师的合作和保证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依托新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和新闻传媒研究所两个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本学科培养实践性人才的优势,进一步探索横向合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本学科教师在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中发挥充分作用。第一,加强科研成果总结和转化工作力度。针对本学科目前显性科研成果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通过制定科研奖励措施,激励教师加强科研成果总结,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第二 ,根据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第三,巩固原有实习基地的发展利用,进一步扩大新闻学对社会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完善和强化社会实践、实验基地的各项功能,建立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实习基地向外辐射延伸,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力争建成10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扩大我校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响应党中央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号召,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把新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使学科整体研究与方向分别研究相结合,突出本学科特色,发挥本学科优势,实现新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为地市级媒体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输出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地方型的新闻人才。

 

                                 新闻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

                                    2017年3月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